会员风采丨扎根临床,专注急危重症,蓝想数科想用AI改变什么?
2025-07-282
虽是药学出身,但从毕业到创业,吴海林二十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投身一件事——用数字技术服务临床医疗。2003年暴发的“非典”,暴露出医疗信息严重缺失、调度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。当时,全国三甲医院大多仅配备基础HIS系统,许多医院都是手写病历与文书。吴海林敏锐地感知到,这不仅是公共卫生应急的短板,更是临床信息化能力的缺位。2006年,他加入了以提供临床医疗信息系统的新兴公司——麦迪科技,正式从“药学人”转型为“数字医疗人”。此后的十余年,吴海林见证并参与了公司及全行业从“信息化”向“智能化”“数字化”的飞跃式发展。2016年,麦迪科技登陆A股市场,成为医疗信息化细分市场的头部企业。人到中年的吴海林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“下半场”。2019年,国家将“大数据与人工智能”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吴海林将目光瞄准了最复杂、最需要数字化能力赋能的急危重症、手术、麻醉等临床场景。2019年5月,他从工作了十余年的麦迪科技离任,同年12月创办蓝想大数据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(简称“蓝想数科”),正式走上了创业路。在中国医院的信息化浪潮中,急诊、手术、ICU这些高风险场景,长期处于信息化“灰区”——设备最多、流程最复杂、风险最高,却也恰恰是系统最割裂、效率最低的部分。吴海林坦言,早在他任职于麦迪科技期间,就已观察到这些临床痛点。医疗机构虽不断嵌入各类信息系统,但很多仅仅是将线下流程信息化,缺乏整合和智能判断能力。在高强度场景中,医生常常需要在6~7个系统间频繁切换,才能获得一组完整的患者信息。对吴海林而言,这些“难啃的骨头”也意味着入局机会,更关键的判断基础来自临床现实。急危重症这类高复杂度场景,每一秒都关乎生死,任何数据延迟、流程断层、协同失效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。吴海林指出,在这些关键临床场景中,医生最需要的不是图表和指标,而是一个真正能帮他们提前识别风险、快速做出判断、协调多方行动的系统。此时,专科应用场景的数字化,也开始进入政策视野。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《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等文件,将急诊、重症、麻醉等专科列为“提升国家医疗服务能力”的重点方向,进一步强化了吴海林对这类赛道长期价值的判断。因此,蓝想数科明确将业务重心放在“急危重症”领域——这个看似“小众”、实则具备临床战略地位的核心场景。蓝想数科提出的“数字孪生+AI智能体”整体解决方案,意在构建一个具备实时感知、推演预测与闭环干预能力的智能化临床基础设施。“数字孪生的本质不是酷炫3D,而是让物理世界中的患者在数字空间中拥有一个实时镜像;而AI智能体就是这个镜像上的思考引擎,替医生预演风险、推荐路径,最后把决策结果反馈到临床现场。”基于此,蓝想数科团队合力打造了三大核心产品:数字孪生急诊中心、手术中心、重症中心,分别面向三种高强度医疗场景。通过接入患者生命体征、检验结果、影像信息、病历文本、设备数据等多模态输入,构建“数字患者”,并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状态监测、风险预测、诊疗建议生成等。以数字孪生急诊中心为例,系统可在患者进入急诊科前就接收120平台数据,预判风险等级,并联动急诊抢救、影像检查、检验预约等环节。当患者进入抢救阶段后,智能体则会自动追踪生理参数变化,提前识别潜在休克、呼吸衰竭等风险,甚至能调用电子病历和药物历史,推荐个性化抢救路径,并实时触发如备血、手术室预定、会诊通知等流程联动。在手术室场景中,智能体可以基于术中监测数据实现闭环控制,提示异常指标、优化麻醉方案;在ICU场景中,则具备病情演化因果链建模能力,实现并发症预警、治疗路径推荐等功能。吴海林强调,通用大模型不是蓝想数科的“特长”,他们正在做的是基于真实临床数据训练出来的“专科智能体集群”,这更贴合医护的实际需求。同时,蓝想数科构建了“底座+网络+场景”三极架构,确保系统能以模块化组件快速部署,又能满足医院定制化场景适配。目前,蓝想产品已在复旦华山医院、上海市中医医院等多家三甲医院试点落地。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牵头的“平急结合急危重症数字孪生平台”中,蓝想数科系统覆盖全市30家市级医院的急诊科,形成了跨院级联动机制,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。“这些系统不是实验室产品,而是真实落地、医生正在用的工具。”吴海林强调。同时,蓝想数科也在构建清晰的医疗产业协同图谱。在吴海林看来,它们与GE、飞利浦、西门子以及国内崛起的设备厂商间保持技术互通与接口兼容。“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竞争关系,而更像是对同一现场能力的协同补足。”他指出,蓝想数科想要实现的是为传统设备提供“智能决策层”支撑,在数据分析和场景落地层面,推动更多设备“数智化”的可能性。吴海林认为,未来的医疗信息化不再是信息展示层面的数字工具,而要成为“面向患者全周期管理、面向医护全流程决策支持、面向医院全场景协同”的核心能力建设。这也对系统的纵深覆盖和横向打通提出了更高要求。 自2019成立5年多,蓝想数科一直坚持“专注临床、厚植数据”的策略,拒绝浮于表面的千院复制,而是选择医院急危重症救治全场景,把一个“微缩型临床智能生态”真正跑通。
“我们不在意‘数据的多少’,而是让‘数据会说话’,这两者之间隔着十几道临床门槛。”吴海林说道。为此,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始终与医护共情,以“角色+场景”为原则,在同一医院内部打通从院前急救到术后康复的闭环,最大程度还原“数据与生命真实互动”的场景。这一策略也带来了数据质量的极大提升:在同一数据逻辑下,蓝想沉淀了一整套适用于急危重症的“病情因果链模型”“术中状态演化模型”“跨科室协同模型”,构建了领先的临床智能图谱。“我们要用的不是‘存起来的数据’,而是‘在临床互动中产生的数据’。”吴海林指出,只有嵌入医疗流程、实时服务于临床决策的动态数据,才能真正具备指导价值。这类“伴随式数据”更加精准,能真实反映医生在急危重症场景中的判断过程,也为模型训练和持续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。在商业模式上,蓝想选择则选择跳出传统License销售逻辑,转向“平台服务+数据运营+专属定制”的长期合作模式。当然,前路并非无阻。吴海林坦言,蓝想数科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:如多源异构数据标准不统一、实时性与计算资源的平衡、临床医学与人工智能复合人才的稀缺等。2025年被医疗业内视为“AI智能体元年”,WAIC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将于7月26日在上海启幕。作为大会AI医疗领域示范服务商,蓝想数科将重磅发布“数字孪生临床医疗暨LAN-AI Agents急危重症专科智能体”,通过现场实景演示与专家对话,展示其在“数据-流程-价值”三层结构上的落地能力。“如果有一天,医生在抢救台上被系统托举起来,而不是被它拖累,那我们就成为了真正的医护助理。”吴海林总结道。
电话:010-51209904
传真:010-51209915
地址:北京市西城区成铭大厦C座24层
点我访问原文链接